close
0
「為什麼有人類存在?」
「是什麼力量導致人類演化?」
必然是科學上最根本的兩個問題,也是人類存在的理由。

─弗利─


1. 一項假說之死

我們又回到了原點
─特比亞─

2.人科動物的死亡之點?

讓化石自己發言吧
─古生物學家─

 南猿露西350萬年前-衣索比亞潮濕林地,2足特徵,指骨彎曲,
化石旁邊有鱷魚卵、烏龜卵以及螃蟹螯的化石,
這些可能是他的主食物,而不是狩獵維生。

水邊是化石行程的良好環境,卻不代表該生物只在水邊活動。

東非裂谷的圖爾卡那湖,曾經是印度洋的一部份,在400萬年前還是河水氾濫的區域發現化石。


3.兩足動物出現之前

在地球上行走過的哺乳動物中,為何只有一樣選擇直立行走?
─約翰森─

3.1兩足行走相當罕見
恐龍─暴龍、迅猛龍...
鳥類─鴕鳥、雞....
哺乳類─只有人類



 生命之海>病毒>細菌>植物>微生物>海洋動物>陸生物>飛行生物

哺乳類在陸地上,四足行走比兩足行走來得有效率

在恐龍與哺乳類並存的年代,恐龍是陸上的霸主,處於食物鏈底下的哺乳類為求生存演化成適合在地上躲藏奔跑以及適合在樹上生活的體型外觀。

只在樹上生活的猿類、猴類因為其生理特性適合在樹上生活,如果讓他們偶爾來到地上,他們就只能使用兩足行走。

大猩猩與黑猩猩跟人類一樣選擇離開樹枝來到陸地上生活,卻選擇了四足行走。如果人類與他們原自於同一個祖先,來到陸地上同樣遇到移動的問題,為什麼選擇了不同的移動方式?因此可以假設當初影響人類祖先與猩猩選擇不同行為的因素在於不同的環境刺激。

猿類與猩猩因為採用四足行走已有極長時間,因而他們幼仔天生就有指節墊。而人類的從胎兒時期就沒有顯示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階段。

就結構型態而言,露西的骨架顯示它可以選擇較有效率的四肢行走,但是人科動物的祖先卻沒有採取這種較有效率的選擇。

胚胎成長個階段型態顯示,人類從樹上下來後就直接用兩足行走,為什麼?


---------------生存-------------------
猩猩或猿猴始用後腿直立移動會喪失掉速度與敏捷度,
而且演化後的雙腿幾乎剝奪了人類爬樹的能力。
而靈長類的重要食物來源,例如水果與堅果,都生長在在樹上,
較不容易爬樹跟食物獲得難易度這點互相矛盾。

大草原時期在250萬年前,而採用二足行走南猿在3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

人類在奔跑的情況下必須付出的運動能量代價,相較於其他體型相當的哺乳類動物或是鳥類高出一倍。
這表示人類祖先被獵食的時候跑不贏四足動物,獵殺草食動物時也追不上他們。

如果在草原時期樹上食物不足,導致猿猴必須下到地面生活覓食,
以果子昆蟲為主食的動物從樹上來到地面,跑不贏其他陸上生物應該就只能吃草吧,
大腦的進化又跟食肉有關係,不先吃肉怎麼會大腦進化?
大腦不進化怎麼發展出有組織的獵殺行為?沒有組織的獵殺行動怎麼吃得到肉?

大腦進化用的肉從哪裡來?
構成大腦的蛋白質,比起哺乳類其成份更接近魚類蛋白質

從手的形狀可以推測人類的演化過程從沒有放棄過爬樹-採集這個覓食行為。

我猜想季節的不同會造成食物的短缺,對陸上的哺乳類沒輒而開始漁獵水裡的魚。
猿類的大腦構造很顯然可以被推斷其具備行為的第二階段,經由本能與環境刺激的結合,模仿與學習而發展出新的覓食行為。

猩猩會拿樹枝去敲打果實以達到目的,會不會把相同模式用在捕魚上或是小型哺乳類上?



6.涉水的人猿?
靈長類在涉水時會將手高舉以維持平衡。
巴若布猿與人類祖先生活在水邊,並且不害怕水。
其他猩猩會僅僅為了讓手不要碰到水,便採用直立行走,他們不喜歡讓手泡在水裡。




7.裸猿

頭髮如果說為了躲避太陽直射頭部而留下頭髮,那為何肩膀上的毛髮也消失了?
而且頭髮不但只是留下來,跟其他猿猴毛髮長度比較之下,頭髮還是個特化的器官,生長長度可達數公尺。

根據乾草原理論,人類祖先從樹上來到地表,煞費苦心地為了散熱而把毛皮褪去,為了禦寒而發展出皮下脂肪,為了散熱而發展汗腺,這兩點是矛盾的。哺乳類與恐龍的差異就是在於體表毛髮,毛髮可以阻絕大部分的太陽輻射與熱能,並且將與哺乳類體溫相近的空氣留在毛根保暖。

人類易大量喪失水分而無法離開水邊太遠


人類對於氣溫變化的反應極為敏感,根據觀察,人類會避開太陽直射的時間活動,正午時間是不可能外出覓食的既然人類會本能避陽光曝曬,開那麼頭髮的功用到底是什麼?

趨同現象,沒有親緣關係的物種在相同棲息環境下發展出相同的演化。
厚皮動物,大象、犀牛、河馬、野豬、海象與人類的共通點:
1.體表多數部位近乎無毛
2.人類皮膚比其他靈長類厚得多
3.人類疲下脂肪比其他靈長類厚
4.不同於靈長類,人類皮膚天生就有交互縱橫的皺摺,這種縐折也在其他後皮動物身上發現

皮膚的縐褶除了藏污納垢之外,唯一的功能就是收縮與延展了,而這與人類暴瘦暴肥的特異功能有干係。



9.肥胖的靈長類動物
一層肥厚的脂肪,不但是人類皮膚的典型特徵,豬也是如此。
─蒙塔那─

9.1 人類為何如此肥胖?

人類從出生前開始,身上就堆滿了脂肪,是其他靈長類的十倍以上。
女性體脂肪在低於17%的時候,就會停經而無法受孕。
在人類演化中,自然汰擇提高了脂肪的最低標準,而且不適用於其他靈長類,這顯示了維持身上的脂肪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且導致這個條件的環境顯然不是大草原,所有適應草原生活的動物身上通通都有毛髮。

9.2 為了保暖?

9.3其他肥胖的哺乳類
肥胖的價值─保存能量、保暖、改變身體的密度
自然界中只有兩種哺乳類會囤積脂肪:冬眠哺乳類與水棲哺乳類。
穴居動物身上的指防成分不僅與人類不同、分布型態也相反。
穴居動物身上的脂肪凝結溫度很低,是拿來過冬用的,而且只出現在固定季節,
而且穴居動物身上的指防並不會堆積在皮膚底下。


草原上的動物幼生都有一項本領,就是在出生後15分鐘站直,然後開始走路、奔跑、跳躍。
樹上動物幼生為了抵抗重力,身上的脂肪近乎於零。
人類嬰兒身上的脂肪在生存方面看來看去也只有在水面上漂浮這項拿到分數。

樹上似乎沒有獵食性動物,原因大概是棲息樹上的動物原本處於食物鏈底層,這些逃到樹上的動物發現新的食物來源,於是演化出適合在樹上生活的外型。

P120說到人類女性對水的適應性優於男性;年輕性體脂肪約27%、中年女性的體脂肪達40%都是同齡男性的兩倍。
處於支配的雄性必然可以優先獲取傳統食物因而減低了對水的適應性,女性由於分配的食物減少才往水裡找尋食物。

脂肪增加對於人類來說顯然是種進化,不然他也不會越來越多。


女性為什麼要花很多時間泡在水裡?如果是為了覓食,如果只是為了讓自己吃飽應該不至於長時間浸泡在水裡,除非她們要養一大群人。


為什麼不是水裡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讓脂肪長出來,讓女性優先達到生育的最低限度,吃剩的才給男性,畢竟一個族群只要一隻雄性就足以繁衍下一代。古老的人類種族通常都有母性崇拜,一支古老的民族是由女性擔任獵人,男性在家看守
成年女子通常表現出較高的冒險意識、對於痛苦的忍耐度也高於男性。
成年男性則完全相反,往往會把自己限制於某一安全、固定的環境。
 

10.汗水與淚水

汗水確實能有效降低體溫,但是作用時間遲緩,須等到運動20分鐘後才開始,一但開始流汗又超過所需的量,甚至可能造成脫水。
人類的汗水裡帶有油脂,其他靈長類則沒有。

為什麼人類要捨棄喘氣這種有效率的散熱方式,是不是當時環境根本不需要散熱?
人類身體機制對陸上環境如此敏感,是不是因為平常處於較為恆溫的環境?


11.喉頭和語言
喉頭下降、鼻腔與口腔互通的好處:增加瞬間吸氣的量,這點對於閉氣潛水厚的換氣特別有利。

12.為什麼人猿不會說話
能夠不理會二氧化碳 ─ 這才是開口說話的先決條件。
說話的能力建築在我們可以憋氣的生理條件上,呼吸控制並不是靈長類的本能之一。

潛水反射:
時間:在海洋生物來到陸地上的同時就已經有這種反射,起源比哺乳類更早。
反應:心跳減緩、血管收縮、氧氣主要供應大腦。
只要把臉埋再水裡一分鐘,就會引發潛水反射。

書末還有其他與靈長類相異的生理舉證。






時間軸:

四肢後縮的水棲哺乳類:鯨與豚,在水裡有7000萬年歷史,而且從不上岸。

最早人類化石600萬年前 中非 兩足特徵

根據人類與非洲猿的血蛋白結構分析,人類與猿類的演化約於500萬年前分家

東非裂谷的圖爾卡那湖曾經是印度洋的一部份,化石獵人卻在在400萬年前還是湖水氾濫的區域發現化石。

 南猿露西350萬年前-衣索比亞潮濕林地,2足特徵,指骨彎曲,顯示少時間在樹上活動。
化石旁邊有鱷魚卵、烏龜卵以及螃蟹螯的化石。這些可能是他的主食物,而不是狩獵維生。

大草原時期在250萬年前開始,產生大量的草食性動物。


大腦基因顯示人類遷徙歷程:
 microcephalin 這種新的對偶基因在 37000 年崛起,雖然他可能
在 60000 或至少在 14000 之前就已經出現。超過 70% 的歐洲人以及東亞
人群帶有這種對偶基因。在南美洲有三種印第安那族群則 100% 具備此對偶
基因。不過在亞撒哈拉非洲人當中則十分罕見。

另一種對偶基因 ASPN,大約在 14100 - 500 年前崛起,研究人員比較
喜歡中間值 5800 年前。這種基因出現在 50% 的中亞或是歐洲人口當中,
在東亞人當中則較為少見,而在亞撒哈拉非洲人當中則更少。


問題:尾巴呢?  輻射能適應造成哺乳類多樣化?
難道遺傳性禿頭與肥胖這些基因其實是進化的象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C 的頭像
    ARC

    [arcofwind] JUST NOW。 不能快轉、不能重來,這就是人蔘。

    A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